
2023年8月7日下午,中山眼科中心2023年秋季学期“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公选课程集体备课会在珠江新城院区召开,中心主任/本课程负责人林浩添教授,中心副主任李轶擎研究员、各专家组、院外院内任课老师等三十余人出席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由杨扬帆教授主持。
线下会场
会上,中心副主任李轶擎介绍了备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他表示,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对于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集体备课会是推进教学改革、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中心主任林浩添强调,必须要贯彻落实中山大学卓越教学的优秀理念。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卓越教师是成就卓越教学的关键。他提出了“医、教、研、管”四位一体的新观点,认为教学作为培养未来优秀医学生的重要途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心主任林浩添讲话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本课程负责人林浩添教授建议应从学生角度设计最优课程安排,使本科生熟悉医学人工智能项目的基本流程,掌握数据整理和标注的基本方法;研究生则需要掌握医学人工智能项目的基本流程,培养交叉学科思维和协同创新能力。
接着,校级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吴晓航作为任课老师,以“白内障的人工智能诊疗”为例,示范具体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展示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医学与工科相交叉,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相补充,理论知识与思政素养共兼备”的教学目标。她还分享了教学竞赛与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感想,强调要让医学人工智能课程真正做到“形式上通俗,内容上深刻”。
校级教学竞赛获奖者吴晓航老师分享授课经验
讨论环节,授课老师们就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堂管理及授课方式等环节进行了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必要性、及时性和前瞻性。大家一致认为,注重医学与理工学科的相互促进,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对眼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家国情怀产生认同感,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要求,也是备课会期望达到的课程效果。
该通识课程已是第四年开设,累计有近千名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反响热烈。本次集体备课会的顺利召开为新学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有助于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章
- 2025-04-30
- 2025-04-25
-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