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开讲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等教授为本科生讲《眼科学》绪论
来源:教学科
|
编辑:唐艳丽
|
发布日期:2021-09-02
|
阅读数:
字号: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政治引领,善于从政治上看教育,善于从民生上抓教育,胸怀‘国之大者’。”中山眼科中心作为中山大学附属教学单位,始终秉承优良的教学传统,资深教授们常年坚守本科教学一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新学期伊始,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奕志教授牵头,数位知名眼科教授共同为201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带来开启眼科学世界大门的第一课——《眼科学》绪论。这是中山眼科中心的资深教授们不断总结本科教学经验、精心筹备、集体备课、反复打磨而出的精彩一课。

为党育人,服务国家和人民需求

8月31日一早,刘奕志教授走上中山大学北校园201教室的三尺讲台,为大四12-17班的同学们带来了《眼科学》第一堂课——绪论课。刘教授讲述了眼科学在医学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强调了致盲眼病的防治关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培养的新时代医学生应肩负起维护人民眼健康的历史使命。刘教授带领同学们从“小眼睛”看医学和生命科学“大世界”的同时,展示了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他用“通识”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眼科学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课堂上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科学精神融入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医学学习和个人成才的核心价值目标,实现了课堂思政与学术内容相融合的育人目标。

 

传承发展,延续中大精神

同一时间,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余敏斌教授也给临床医学4~7班的本科生们带来《眼科学》的绪论课。余教授从世界和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历史开篇,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同学们深刻意识到牢牢记住临床基本知识体系中眼科常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眼科临床思维,精彩的教学设计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课堂上,余教授将中大校训和中大医科精神融汇于授业解惑之中,让医学生们领会到“博学”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审问”和“慎思”所学知识,达到判断清晰的“明辨”,最终让学生领悟如何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的“笃行”。

 

鼓励创新,培养领袖人才

8月30日上午,分管教学工作的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卓业鸿教授在《眼科学》绪论课中从中国西医起源的标志——“眼科医局”讲起,向学生生动讲述了中大医科和中山眼科中心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创业史、发展史。一代又一代眼科人接续攀登,匠心传承。近年来,眼科中心不断取得内源性晶状体干细胞再生、医学人工智能等引领性的创新技术的研发突破。

脑科学、视觉科学、生物材料药物、仪器设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眼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卓教授认为,中大医学生应秉承前辈的使命担当,从重大临床科学问题出发,打好基础、厚积薄发、勇于创新,练就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并贯通其他学科,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眼科学的未来,期待着更多的中国贡献,期待着更多的年轻力量。

 

“以学生为本”,教其所想,教其所需

9月1日上午,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梁小玲教授在《眼科学》绪论中打破以往以眼科医师的角度去讲授理论知识,改换以本科生的角度去审视和认知眼科学的知识体系。从1851年检眼镜的发明讲起,到全身系统疾病在眼部的表现,眼底疾病可以反映全身的健康状况,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会在眼底有所体现等,以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眼科学的发展史及其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梁教授语重心长的提出,医学生都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检眼镜的使用,今后作为医生,尤其是非眼科医生,都是必备的知识技能。

 

中山眼科中心立足于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要求,用实际行动坚决完成好各项任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的责任,乐为人师、善为人师,让“传道授业”成为教师们的初心和遵循,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开学第一周,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刘奕志、党委书记夏丹、中心副主任卓业鸿等还在北校园开展了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眼科学》开学“第一堂课”的巡课工作,参与课堂教学、考察授课质量、听取学生反馈,在延续中山眼科中心课程思政和专业内容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学生心目中的“一流金课”,促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眼科学》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