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业鸿

专业:眼科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青光眼防治与视神经保护

简介

本团队研究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长期致力于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与近视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控研究。

第一,深入研究青光眼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疾病特点,探索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新靶点,构建非人灵长类动物青光眼模型“精准治疗”转化平台 ;并且根据循证医学,构建及推广青光眼早期诊疗的新策略,规范并优化疑难青光眼疾病的诊疗体系,实现最大程度挽救视力,降低青光眼致盲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率先揭示青光眼视网膜损伤的免疫学机制:本项目团队长期致力于青光眼发病机制及神经保护靶点的基础研究。近二十年来,利用体内及体外青光眼动物模型,针对免疫炎症、干细胞疗法、游离态金属离子等对视网膜神经节死亡与神经再生的多组学联合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阐明致病机制的同时,揭示了多个关键分子和药物治疗新靶点,极大地提高了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损伤中RGC的存活和修复能力。项目团队在前期研究中,首次发现“HMGB1-TLRs-Caspase 8-Inflammasome” 信号通路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神经炎症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国内青光眼学界首篇,他引233次);近5年来,先后发现LncRNA H19可调控高眼压损伤后视网膜中的小胶质细胞焦亡 (Cell Death Differ);阐明恩格列净/曲美他嗪等可有效降低高眼压诱导的神经炎症水平并改善视网膜损伤(J Neuroinflamm; Clin Sci),推动了青光眼在神经炎症与免疫学方面发病机制的极大进展,2019年“青光眼发病新机制及治疗新策略”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率先构建非人灵长类动物青光眼模型,并成功筛选出自然发病青光眼猴模型:由于物种差异,目前国际上青光眼基础研究多采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难以完全模拟出人类青光眼发病的自然病程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转化的推进。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前期研究中,率先利用激光小梁烧灼技术成功建立并优化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恒河猴)慢性青光眼模型(Exp Eye Res),首次证实了青光眼视觉中枢中发生揭示青光眼视觉中枢DNA氧化损伤及阿尔兹海默样病理改变证据,提供了针对性干预的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新策略(IOVS)。近5年来,团队致力于自然发病猴的筛选,成立非人灵长类动物眼科研究团队,对上千只食蟹猴进行眼科检查和研究,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眼科研究团队,该系列研究成果(iScience, Sci China Life Sci, Chin Med J (Engl), Exp Eye Res, BMC Ophthalmol, Ophthalmic Res)为人类青光眼发病机制,以及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靶向性治疗的探索建立了稳定独特的良好平台,为相关基础研究的临床前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牵头开展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参与制定青光眼临床指南,多维度突破难治性青光眼临床瓶颈:难治性青光眼病情复杂且严重,传统治疗方法成功率较差,导致此类疾病致盲率高,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前期临床工作中,项目团队在国内率先引进青光眼房水引流物 Ahmed-FP系列引流阀,对手术的关键技巧进行优化和改良,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将手术成功率提高至71.4-85.6%(常规手术成功率仅37-45%)。同时,致力于国人家族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遗传学研究,率先收集了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POAG 大家系(GZ.1 家系),发现了国人家族性青光眼的首个致病基因,使得青光眼诊断时间提前至少 5 年。近5年来,项目团队牵头组织我国青光眼药物及手术等多项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他氟前列腺素滴眼液(泰普罗斯®),已成为青光眼降眼压和视神经保护临床一线用药(中华眼科杂志);作为项目牵头人启动国产青光眼微创引流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和青光眼微创引流管XEN45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同时,牵头《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等多项青光眼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牵头华南、中南、西南等共逾50家医院成立青光眼专科联盟(TAGS),从大湾区辐射全国;牵头开展“西部眼科医师培训项目”,推进精准医疗扶贫落地,为我国西部逾26个地区超1万人次的基层眼科医师带去了30余场专业授课及操作培训,包括难治性青光眼诊疗、微创青光眼手术的规范与进展等,系列成果在全国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第二,整合环境及应用光学、视觉神经科学等技术,研究视觉系统光信号输入与近视发生、发展及防控的中枢机制,构建青少年近视“筛查-预防-机制-控制”的全周期、自适应、个体化精准防控体系,开展近视防控新型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推广,制定技术标准及专家共识,为实现国家近视预防及进展控制的战略目标提供新的战术手段。

牵头制定近视防控指引及光学标准,对人及非人灵长类大动物进行近视筛查,明确近视防控中的视觉神经功能机制:研究团队前期基于环境光学和应用光学的标准制定,推动广东省近视防控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牵头组织了“广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视力筛查工作流程规范”、广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指引(2021 )和广东省地方标准《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技术规范》和团体标准《近视防控可移式 LED 灯具基本要求和光健康要求》的制定等标准和规范措施。利用真实世界筛查数据的华南地区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患病模式及发病预测(JMIR)、计算近视儿童青少年晶状体屈光力并预测近视发生高峰期(Ophthalmology and Therapy)、对成年食蟹猴等效球镜度数与生物测量参数进行测量(Exp Eye Res)。同时,为研发基于个性化光学离焦技术的近视矫治医疗器械,基于“全视网膜离焦”和“周边视网膜离焦”原理,设计了有效、安全的渐变焦离焦相关产品,在实验室层面及科研临床方面对结构、预期功能、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测试和验证。

代表性论著

  1. LncRNA H19 initiates microglial pyroptosis and neuronal death in 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2020 Jan;27(1):176-191, Cell Death Differ. (最后通讯,IF: 15.828, 1)
  2. TET-dependent GDF7 hypomethylation impairs aqueous humor outflow and serves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glaucoma, 2021 Apr 7;29(4):1639-1657, Mol Ther. (最后通讯,IF: 11.454, 1)
  3. TNF-α stimulation enhances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gingival MSCs derived exosomes in 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the MEG3/miR-21a-5p axis, 2022 May:284:121484,Biomaterials.  (最后通讯,IF: 15.304, 1)
  4.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a landscape and targeted treatment of ferroptosis in 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2022 Oct 26;19(1):261,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最后通讯,IF: 9.578, 1)
  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40-item Glaucoma Visual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 2023 Aug;107(8):1086-1091, Br J Ophthalmol. (最后通讯,IF: 4.1, 2)

代表性成果

  1. 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光眼发病新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第一完成人)
  2.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青光眼临床诊治模式的转变(第二完成人)
  3.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人:刘奕志、卓业鸿、葛坚、余敏斌、郑丹莹、林浩添、梁凌毅、李轶擎、林智、刘念,评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获奖时间:20235
  4. 2023年中山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卓业鸿、李轶擎、卢蓉、梁凌毅、胡洁、左成果、朱颖婷、林智、刘念、曾俐,评选单位:中山大学,获奖时间20238
  5.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9),评选单位:中山大学,获奖时间20237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基于疾病进程的重大神经性致盲眼病干细胞治疗临床前研究(黄斑变性和青光眼食蟹猴模型的建立),资助金额408万元,项目起止日期202010-202412
  7. 国自然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从S1P/S1PRs调控胶质细胞激活探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机制和治疗,资助金额54万元,项目起止日期20221-202512
  8. 国自然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从lncRNA H19介导炎症和凋亡探索青光眼神经损伤机制和治疗,资助金额57万元,项目起止日期20191-202212
  9. 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基于环境光学及应用光学的近视筛查防控关键技术体系研发及应用示范,资助金额500万元,项目起止日期20224-20253
  10. 广州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单核吞噬系细胞siglecs调控网络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资助金额10万元,项目起止日期20214-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