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轩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期检查会议顺利召开
来源:潘景轩教授团队、科技处
|
编辑:唐艳丽
|
发布日期:2022-08-08
|
阅读数:
字号:

2022年8月4日,中山眼科中心潘景轩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肿瘤器官选择性转移中特化外泌体的鉴定、功能及化学干预研究”课题中期检查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顺利举行。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墨宏山处长、中山大学科研院纵向处罗梦娜处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科技处黄小珍处长、曹京京科长、项目责任专家屈良鹄教授、顾问专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雷群英教授、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志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飞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徐平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教授、武汉大学闫卫教授以及项目组成员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黄小珍处长主持。

墨宏山处长在致辞中阐述项目课题中期检查的要求与意义,专家组通过对项目各课题前两年工作是否按原计划实施、执行情况如何、成效如何、项目方向与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存在什么问题、组织管理保障有无到位、成果标注有无符合要求等进行全面的指导和把关。中山大学科研院罗梦娜处长在致辞中感谢科技部和各位专家的把关和指导,分享了大学近年来其他项目在实施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醒项目组注意避免,大学也将继续支持项目实施,希望项目在未来的综合绩效中取得优良成绩。

项目负责人兼课题一负责人潘景轩教授、课题二负责人郑撼球教授、课题三负责人陈俊教授、课题四负责人杨烨教授分别汇报所负责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预期目标、经费支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项目自2020年11月启动以来,围绕肿瘤器官选择性转移中特化外泌体的鉴定、功能及化学干预等关键问题开展工作,探索极端条件下的肿瘤细胞外泌体的特性、分泌、及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肿瘤肝、肺转移的作用,阐明其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相应的靶向策略。经过两年的实施,在 Cell Metab.,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Nat Commun., Cancer Res., J Hematol Oncol., EMBO Mol Med., 和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等专业杂志发表第一标注论文 31 篇,其中 IF≥10,20 篇。获授权国际专利 1 项,申请专利 4 项。已培养研究生 60 人,其中博士 22 人。

以中山眼科中心为通讯作者单位完成了葡萄膜黑色素瘤盘状结构域受体 DDR1 通过激活肝星状细胞分泌 I 型胶原促进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转移的机制,干预 DDR1 能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肝转移。该研究为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肝转移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防治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转移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1)。

专家组认为各课题能够围绕项目目标,对微酸、缺氧等极端条件下的外泌体的组成成分、组装分泌及其对肿瘤肝、肺转移的影响,外泌体介导肿瘤肝、肺转移的分子机制及靶向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中期的考核指标。项目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完善,各课题组间协调情况良好。项目总体进展良好,中期检查等级建议为“完成”,从中期检查结果预判有望实现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

最后,墨宏山老师代表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做了总结发言,对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进展表示了祝贺,就项目管理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项目组能够在中期成果基础上继续钻研探索,争取突破更多的“上限”。

 

▲ 会议现场1

▲ 会议现场2

潘景轩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兼任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副会长,2010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潘景轩教授团队主要从事肿瘤靶向治疗和肿瘤药理学研究,研究兴趣集中在肿瘤靶向药物耐药和肿瘤干细胞干性的调控机制及其干预。

眼部肿瘤葡萄膜黑色素瘤,好发肝转移,病人一旦确诊肝转移,预后极差。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干预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肝转移。潘景轩教授团队围绕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如何发生肝转移这一临床问题开展研究,已发现了NAE1、 EZH2、DDR1等关键分子调控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肝转移的机制和相应的靶向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Clin Cancer Res 及Mol Cancer等专业杂志。团队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