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眼科中心肖鹏副研究员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来源:中心团委
|
编辑:唐艳丽
|
发布日期:2022-09-28
|
阅读数:
字号:

近日,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表彰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肖鹏副研究员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人物介绍

肖  鹏 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围绕国家核心战略需求,他致力于眼科成像装备及智能影像技术的研发及转化。2022年,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攻克国外技术壁垒,医理工融合创新,做国产高性能诊疗装备,是我的兴趣目标所在,也是新时代青年科研人员应该担起的责任。”我国眼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但90%高端眼科诊疗装备依赖进口,“卡脖子”现象突出。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是国家重大需求。90后的青年科研人员肖鹏,正是我国眼科诊疗装备自主研发征途上的一员。

从实验室学霸到大湾区科研“青椒”

出生于1990年的肖鹏,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高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2年,全奖学金进入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肖鹏基本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里,一步一个脚印,做实验,写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慢慢垒起了追梦的高台。2018年,肖鹏申请到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物理专业读博士,进入法国科学院院士Mathias Fink和ESPCI荣誉教授Claude BOCCARA团队,毕业后,在巴黎朗之万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学成像装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一个工科生就此开启了与眼科诊疗装备的缘分。

“我喜欢医工结合这个方向,尤其是与眼科相关的光学成像领域,光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反馈”。博士阶段,肖鹏参与的欧盟研究委员会项目,完成了全新眼科成像系统理论突破论证,但当运用到活体人眼成像时,却发现无法精准定位到视网膜的位置。那段时间,他几乎全部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论证、改进,终于在一天凌晨,实验捕捉到了视网膜的信号,肖鹏激动地在朋友圈记录“那些坚持就会有结果的事情,值得你不懈努力,比如做科研”。

回国,是出国前就笃定的选择。2018年,看到国内医工结合方向在高校、医疗行业等领域兴起了新潮流,学有所成的他,心里总是念起心里敬爱的钱学森老前辈的那句“回国去,回国去”。在ARVO国际会议上,他遇见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角膜病教授、眼科诊疗技术专家袁进教授。“要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做国产高性能诊疗装备”,志同道合的人总是一拍即合,随后,肖鹏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成为了国内最好的眼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最年轻的副高职称专职科研人员——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正式开启了“追光”之旅。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解决广大患者的眼疾痛苦,这有着莫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泡在实验室的学生到大湾区的科研“青椒”,肖鹏坚定选择要将青春之光闪耀在高性能眼科诊疗装备自主研发的征途上。

肖鹏和研发设备

从工科男到医理工融合创新的青年科学家

高端医疗器械装备是现代医疗产业发展的必备手段,也是国之重器。发展新一代眼科高性能成像装备及智能精准影像分析技术,是国家对高端医学影像装备领域的重大布局。

“如果有一天医疗设备遭遇国外技术封锁,我们的一些诊疗如何开展?”面对卡脖子难题,这是肖鹏所在团队时常思考和忧虑的问题。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定位是要做引领世界的新一代原创性创新性成果,而不仅仅是做单纯的进口替代,实际上,这也是肖鹏对自己的期待。

入职时,恰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落成,为科研人员创造了优越的学术环境和条件,站在国内第一的眼科医院和我国唯一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患者纷纷前来求医问诊,这让肖鹏进一步明确“要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需求出发,做有意义的科研”。入职以来,工科出身的肖鹏,积极参加眼科领域的学术讲座和会议,与国内外眼科临床专家交流学习,开始了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的循环路径,不断积累医理工融合经验,奋力寻找眼科诊疗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方法。

肖鹏在2022国际眼科临床研究大会上做汇报

在眼科中心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肖鹏带领了一支学科深度交叉、长于创新、目标驱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研究骨干队伍,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的年轻团队,围绕临床需求进行科研攻关,经过不懈的努力,打破多个国际技术垄断。

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合影(右七是袁进、右八是肖鹏)

眼球作为一个光学器官,光学影像技术在眼科疾病诊疗评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高端眼科影像装备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包括眼科临床使用的“金标准”设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而国产设备大都性能指标低,应用场景局限。针对这一现状,团队突破瓶颈,研发了国际首台新型细胞分辨率在体人眼全视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FOCT)成像系统,首次未使用自适应光学实现不同空间眼组织(角膜、视网膜)非接触、大视野、超微尺度细胞结构及动态功能影像数据获取;创新集成数码裂隙灯显微镜、高分辨率眼微血流成像及超高分辨率OCT,构建国际首台多模态眼科结构及功能一体化成像平台,在同一设备实现眼表、眼底等多种数据信息的抓取,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患者眼病检查在各检查室来回奔波的麻烦。

前不久,中山眼科中心小儿眼病综合科来了一位出生才5天的新生儿,由于婴幼儿配合度低,传统OCT难以完成检查,肖鹏团队使用其研发的便携悬臂卧位OCT检查,患儿只需躺在床上,无需打镇静剂,轻松便捷扫一扫,十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检查,及时发现了深藏在患儿眼底的一颗2mm左右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据悉,这是国内首台婴幼儿便携悬臂卧位OCT,填补了婴幼儿眼底检查无高效高分辨率三维成像设备空白,系列技术均已进入转化评估阶段。

一步一个脚印,实干结出硕果。回国四年多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广东省重点研发等重大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ClinicalMedicin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完成技术转化1项;作为执笔专家参与编写指南、共识2项;创新研究成果写入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著作Wavefront Shaping for Biomedical Imaging;创新研发国际首台活体人眼细胞成像全视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眼科多模态结构及功能一体化成像平台、婴幼儿手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等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1)、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2)等。

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左二为肖鹏)

从新手导师到传递薪火的引路人

“一路走来,我何其幸运,遇到了这么多好的老师、领导和同事。”肖鹏满怀感恩地回忆到年近古稀的博士导师对他的教导:“只要你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哪怕实验最后失败那也是成功。”

心怀感恩的同时,肖鹏深知引路人的重要。2020年,肖鹏开始招收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目前带着3名硕士生,这些学生大多是“95后”,最小的还有“00后”。虽然年龄差不大,但他像导师当年指导自己一样,悉心指导着这些学生们。担心学生没有经验、操作不当,他会陪着大家通宵实验到凌晨五六点才回家;看到学生写材料不够细致,他也会拿出师长的威严,教导他们“交出去的材料,一定得是自己的最好水平”。他说,“我是新手导师,我也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我学习着优秀导师的经验,也把我做学生时积累的正确方法,毫无保留地指给他们。”

现在,他是学生们眼中的男神导师,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推进通识教育与前沿交叉技术融合,加强学生对“卡脖子”技术的认识与学习,培养新时期交叉型医学人才。他还是同事心中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本科就入党的肖鹏,现在是中山眼科中心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他敢于担当,团结带领党员先锋,落实样板支部建设责任,坚持“一岗双责”,将支部建设成为了青年科研先锋集聚的党的基层思想阵地和战斗堡垒。

甘坐冷板凳,潜心等春来。科研创新,反哺临床,造福患者,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谈起科研生活,他说,“是科研,让我不浮躁;是科研,让我不急功近利。”这也正是他想对学生和青年党团员们说的话,“我们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沉下心,细致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静待花开,自然会收获自己的美好人生。”

青春感言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生逢盛世,何其有幸。我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向前迈进的每一级台阶,背后都有祖国强大的有力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青年科研人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践行科学家精神,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争做新时代的脊梁,让青春之光闪耀在强国之路上。——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