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6日,由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办的“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在广州市举行。现场,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同志荣获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并作为获奖者代表在颁奖仪式上发言。
人物简介
林浩添,男,汉族,生于1981年10月,中共党员,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全国青联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首任主委、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公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青科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获评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Science(letter, 2015)、Nature(2016)、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3篇,2017封面论文、2019封面论文、2020)、PLoS Medicine(2018,亮点论文)、Lancet Digital Health(2021, 2篇)等期刊发表100余篇高水平论文;在标注技术、智能算法和诊疗设备上获得(申请)发明或实用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21项,完成转化应用的智能技术设备4项。
林浩添教授深耕眼病防治、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研究,主持研发多项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医疗设备,实现多项“从0到1”的创新突破。
提出用数字化剖析致盲眼病,形成 “中国方案”
疑难罕见眼病致盲率最高,由于病例数量少且临床体征不显著,对医生的筛诊能力和经验要求极高,往往导致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数字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提升致盲眼病的诊疗水平带来新机遇。依托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国眼科排名第一的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带领团队通过数字化剖析技术将肉眼难以识别的疾病特征以精准细粒度差异的形式呈现,创新性提出剖析致盲眼病的“四大原则”,建立了我国最大的疑难罕见眼病数据库,形成了疑难罕见眼病剖析和数据库建设的 “中国方案”。相关建设经验发表在Science杂志,同时入选首批湾区标准。
创研防筛诊治全流程智能技术,突破技术瓶颈
传统智能技术对数据的需求量大,罕见病无法积累足够量的数据,且标注策略的局限,往往以偏概全,容易漏诊。为了突破瓶颈,林浩添团队采用了最小解剖结构标准化分割、多层级密集标注的策略,发明了视觉基因组算法Visionome,建立了类似“乐高”的模块化标签数据片段库,使数据利用率提升了100倍以上,漏诊率减少83%。在此基础上,林浩添团队在高度近视和先天性白内障等致盲眼病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控的全流程实现了12项智能技术的突破。在系列诊疗技术突破的同时,林浩添团队开展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并提出了技术落地应用的标准规范。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被美国IEEE协会评选为2017年度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AI事件之一,并获国家科技部官网专题报道。
创建新型智能“三级诊疗”模式,高效拓展医疗资源
为满足人民急剧增长的眼健康需求,林浩添团队创研覆盖疑难罕见眼病队列管理、疾病预测和筛查诊治的系列智能诊疗技术,进一步建立全球首个眼病智能诊疗云平台,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三级诊疗”模式,促进了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高效协作,不仅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致盲眼病筛查能力,同时使三甲专科医院的诊治效率提高10倍以上,极大地提升了致盲眼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在新型“三级诊疗”模式下,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共35家机构完成了眼病筛查和治疗超过3000万人次。获得2018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十大优秀案例和2019年国家卫健委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30最佳案例。
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简介
“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是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和钟南山院士授权设立,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习钟南山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投身创新实践,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发展。该奖每年面向全国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和生命科学工作者的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展开评选,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鼓励医学及生命科学领域发现发明、理论创新,促进先进临床、医疗理论技术成果转化。2022年,王琳、王吉光、王守巨、王祥喜、吕奔、关伟杰、苏士成、吴南、林浩添、韩大力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
相关文章
- 2025-04-30
- 2025-04-25
-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