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两会|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将广州建设成为基于数字智能前沿技术的眼健康示范城市
来源: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花城FM
|
发布日期:2022-01-28
|
阅读数:
字号:

在我国,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退行性和代谢性眼病是主要的致盲原因,造成5000万人视觉障碍,869万人失明。

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是眼科“大牛”,首次当选人大代表的他带来了一份做足功课的建议——“建设基于数字智能前沿技术的眼健康示范城市”。

林浩添教授曾参与研发的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新疗法,被评为“2016年全球生命医学八大突破进展”;构建的全球首个智能眼病云平台,被评为“影响全球医学界11大AI事件”;牵头完成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中心临床试验。他说,“我们要冲击世界一流,因为我们早已是国内一流。”

 

眼科专家关注居民眼健康

作为长期在一线守护居民眼健康的业界知名眼科专家,林浩添非常重视眼科的防治及科普工作。他表示,此次当选了人大代表后,意味着他将有更多机会在自己的领域发挥作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广州过去几年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的成绩。”林浩添说,“广州目前在各种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和措施都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好的水平,但对于眼健康的重视还有待提高。”

林浩添介绍,眼病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退行性和代谢性眼病是主要的致盲原因,造成数量庞大的人群视觉障碍甚至失明,每年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造成个体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甚至导致与社会隔绝和预期寿命缩短。“眼病防治已经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环节。”林浩添说。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林浩添提出,顺应智慧医疗的发展趋势,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智慧医疗社区的建设将有望进一步推进。“广东唯一一个二级学科,一直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就是眼科。我们连续12年在全国排名第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得益于政府对数字医疗发展的高度重视,广州有望建设成为基于数字智能前沿技术的眼健康示范城市。”

打通服务居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在提到如何将广州打造成“眼健康示范城市”时,林浩添表示,建议广州市立足湾区优势,牵头“两手抓”实施以眼病为代表的智慧医疗生态先行区的建设计划,一方面对广州市城区老旧社区的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全方位技术革新,打造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的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模式。

“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前沿技术,构建常见眼科与相关全身病智慧诊疗平台、优化常见病筛查及慢性病管理模式、打造新型‘三级转诊’医疗模式,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升级,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紧缺和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林浩添解释为什么要将人工智能与医疗相结合时提到,各专业领域的医生存在量与患者的需求是不成正比的,“人工智能技术它之所以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专业化的服务规模化。我们此前需要专家诊断的部分常规疾病或多发病,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可以进行初步诊断。把医生诊疗经验进行数字化的转化之后,通过算法和智能学习将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的需求。”

“我们已经研发了智慧诊断平台,老百姓到社区医院拍一张照片,就可以知道有没有白内障。”林浩添说,目前社区医院是没有眼科的,他们研发的智慧诊断平台放置到社区医院,病人通过设备拍照就可以智能诊断有没有白内障,如果需要手术,还可以“一键转诊”到医院进行手术。此前,该平台已经在越秀区等老城区里的社区进行了相关平台的推广,获得了不错的反馈。希望将这一技术平台推广到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打通守护人民群众眼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以青少年近视预防为重点的“智慧绿色社区”

另一方面,林浩添还建议以城市新近规划建设社区作为先行试点,建设以青少年近视预防为重点的“智慧绿色社区”。计划以青少年近视防控为重点项目,利用智能算法、环境遥感、高精度智能诊疗等系列前沿技术研发,探究大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通过对社区绿化设计、楼间距规划、灯光设置等环境管理方式,全方位呵护青少年儿童的眼部发育健康,延缓近视发展;并对青少年儿童进行长年纵向视光发育情况追踪,建立近视纵向队列,推行基于环境干预的青少年近视防控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全球眼病防治提供新策略,进一步指导社区建设和城市规划,提升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在助力广州打造眼健康示范城市的同时,作为国内眼科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也正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眼科医学中心,担起服务人民眼健康的责任和使命。